电商资讯
移动支付创新推动“钱包革命”

移动支付正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中国银联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82%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而在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61%,2013年则为45%。各种移动支付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如苹果支付(Apple Pay)、三星支付(Samsung Pay)、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消费者选择这些移动支付方式是因为其方便快捷,但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在使用各种移动支付时,还需要留个心眼。

支付创新层出不穷

已经习惯使用移动支付的刘女士,这两天在上海火车站遭遇了尴尬。由于需要办理临时身份证,刘女士被要求在窗口旁边的自助拍照机上拍摄登记照并打印,而使用这台拍照机只能收现金。着急赶火车的刘女士事后在朋友圈抱怨:早就习惯不带现金出门,碰到不能微信支付、支付宝和Apple Pay的,真是着急。刘女士的“习惯”已经融入很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从现金支付到刷卡支付,从网络支付到移动支付,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揣上手机就能出门已经成为现实。

“手机支付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使人们更愿意将信用信息绑定手机。”普华永道中国数字化体验中心总监詹文陶认为,中国手机普及率高,中国互联网公司也在不断地投入资金,持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支付工具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Apple Pay、百度钱包和腾讯财付通等。其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经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几乎在移动支付领域形成了垄断。

这些支付机构在前期通过“烧钱”抢占市场后,现在正在通过搭建更多的线下场景来促进用户习惯的养成。去年9月,支付宝“搭建”的首个“智慧菜场”亮相温州状元农贸市场。买菜后只要扫一下摊主的支付宝二维码就能付钱,省去买菜找零等麻烦。为了使其应用更为便利,“智慧菜场”还放置智能秤,称重后,需要支付的总金额会自动生成二维码,扫一下就能支付。支付宝此前的规划是,将在全国搭建50个这样的“智慧菜场”,形成支付宝另一支付场景。

现在,在超市、便利店、医院、餐馆、打车等多个场景下,均能使用这些移动支付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过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互联网服务与场景的连接更紧密。而决定一个支付产品生命力的,不再是“烧多少钱”,而是场景的丰富度和操作的便利性,这些都有助于用户支付习惯的养成。

除了这些小额支付场景,大额消费市场、理财市场也不乏支付机构的身影。支付宝此前还推出了“余额宝买房”,也就是买房者通过淘宝网支付首付后,首付款被冻结在余额宝中,在正式交房前或者首付后的3个月,首付款产生的余额宝收益仍然归买房人所有。在此基础上,还延伸出理财场景。如在蚂蚁聚宝APP上,可以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作为购买定期理财、基金产品的基础账户。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已连续两年增速超过100%,最新一季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与金额增幅更是达到了253.69%和194.86%。“Apple Pay等丰富了移动支付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选择。”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更多的支付工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儿,这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背后风险不容忽视

近期,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法使得不少人“中招”,不法分子利用了部分消费者对支付产品不甚熟悉的弱点,诱使人们截图并发送“付款二维码”。殊不知在日常支付时,给对方扫一扫“付款二维码”,就会向对方付钱。不少人在遭遇资金被盗后,才追悔莫及。

移动支付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交易终端已经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手机智能终端的支付环境安全值得共同关注。”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袁晓寒表示,移动支付安全形势在2015年呈现出一些新特征,通过社交账号诈骗、信用卡提额、消费退款、伪基站发送诈骗短信等欺诈手法较为突出,移动支付安全面临复杂环境挑战。袁晓寒认为,移动支付安全应成为支付产品客户体验中首要考虑的因素。

中国银联数据显示,2015年约13%的被调查者遭遇过网络欺诈并发生损失,较2014年上升6%。手机端欺诈有5成以上是通过社交账号实施,同时,消费者还面临手机被植入木马或收到伪基站信息等其他多种犯罪活动威胁。但总体来看,消费者平均损失较低。曾遭受网络欺诈的被调查者中,54%的欺诈金额低于500元,20%的欺诈金额高于2000元。

因此,在图方便的同时,消费者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首先是要保证手机的安全,尽量通过“靠谱”的渠道购买手机,减少手机被事先植入病毒的风险。袁晓寒建议,如果发现手机中毒,应立即到官方手机售后维修部门,请专业人员重装系统、根除病毒。消费者还可以选择有配套资金保险的支付渠道或考虑购买“盗刷险”等相关类型保险,发生损失后可以得到一定补偿。

其次,当所有支付APP都被装进手机的时候,保管好手机成为消费者的重要任务。现在,业内人士建议,一旦丢失手机,消费者应当迅速联系相应的移动、联通、电信客服,要求做停机处理。接下来,就是要尽快冻结所有的支付账户,必要时,还可以直接冻结或挂失银行卡,确保资金无法从账户“溜走”。

在使用这些支付工具时,消费者应该“多留个心眼”。消费者可以选择使用有支付验证环节的支付方式,尤其是在大额支付时;使用一张额度不高的信用卡或余额不多的借记卡绑定所有支付账户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此外,在公共场所输入支付密码时也应注意遮挡,在支付时尽量少使用公共无线网络等等。

多方探索解决之道

移动支付高速发展不仅发生在中国,这也是国际市场的“潮流”。普华永道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30%受访者表示通过手机购物,这一比例在2015年上升到54%,若全球延续前3年的增长趋势,至2019年,全球将有近80%的消费者通过手机购物。

在境外更方便地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方式也将成为可能。目前,不少移动支付机构,正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如微信支付已在去年11月发布了跨境支付解决方案,实现了“人民币支付,外币结算”。这意味着,境外购物时,无需再兑换外币,只要结账时扫描二维码,即可用人民币支付。目前,微信支付已能够支持包括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在内的10个币种交易。在韩国乐天、新罗等大型商场,现在均可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总裁彭翼捷表示,围绕出境游热门目的地,支付宝在海外市场接入线下支付门店已经超过3万家。

在不远的未来,更多的支付创新也有望出现。在指纹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已经较快发展后,未来二者有望进一步升级。其他更为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也可能更为普遍。如静脉支付、人脸支付等。静脉支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它能够利用手掌或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目前,静脉支付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试验,南京银行已经安装了第一台“指静脉存取款机”。

另一被广泛看好的是人脸支付,也就是通过对面部特征进行识别验证,最后进行支付的过程。目前,支付宝已经推出了人脸支付功能,重庆银行也已经将其应用到金融产品和支付中。此外,还有经常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扫虹膜”的方式,未来也有望被应用到支付领域。

中国银联预计,到2018年,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超过52万亿元。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投入应用,未来移动支付有望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上实现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