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专访
“能人”马云:软文鼻祖 500块买断蔡崇信


        五百块钱的软文鼻祖

  马云第一次进京发展是1995年,这年马云仅用500元就制造出很大的动静。95年秋,他带着中国黄页营销总监何一兵来到北京试水。为了在北京为中国黄页造势,马云首先想到的是,利用一家媒体来发表自己从杭州带过来的关于中国黄页的资料。

  而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当时政府对于互联网的态度还不明朗,因此北京媒体还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对于网络高速公路的北京正好有一场论战。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能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否则将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必须加快发展互联网,否则中国将被数字鸿沟挡在信息时代之外。

  钱锋是马云的朋友,在北京做BB机生意,得知马云想认识京城媒体后,他通过几个朋友的接力引荐将 《北京青年报》一个领导的司机介绍给了马云。怀着侥幸心理,马云将中国黄页宣传稿件交给了这位司机,同时塞给他500元钱。“不管什么媒体,发了就算你的。”司机很有能耐,发了5个媒体,还上了《中国贸易报》头版。

  马云意识到了《中国贸易报》有眼光,马上找到了该报的总编,两人相见恨晚,连续谈了两天。马云回忆起两人见面时的情形说道:“当时他和我一样不懂互联网,但是他觉得互联网肯定有戏,他说马云,我支持你。”

  这位总编带马云拜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可对方显然不买账,顾左右而言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是堂堂国家信息中心怎会与一个个体户合作。

  之后这位总编又带马云拜访了文化部、国家体委等,可同样没有实质进展。就在这个时候,马云认识了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工作的杭州老乡樊馨蔓。樊馨蔓非常仗义,虽然她听不懂马云的网络模式,但却被他的热情打动了。

  樊馨蔓做了一件对中国互联网功德无量的事,她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真实记录了马云在京的凄凉遭遇。如今这部专题片弥足珍贵,片中可以看到当年马云在北京现场推销的画面,看到他到处碰壁到处吃闭门羹的画面。

  “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樊馨蔓如此评说。

  这部片子是互联网早期在中国遭遇的真实写照。没多久,事情开始出现了转机。马云在《人民日报》信息部做了一次演讲,马云愤慨激昂地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搭上的是末班车,错过了就很难再有机会了!。”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听完马云的演讲后深受启发,第二天就给中央打报告,申请《人民日报》上网。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了。《人民日报》上网工程启动了,《人民日报》上网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马云也随之成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采访对象。

  可就在这个成功的时刻,马云还是保持着清醒,在他看来,北京已经没有他们的机会了,因为大批的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涌进,对于马云这些既没有钱、又没有背景的人来说,若想在北京发展,何其艰难。于是思索再三的马云决定返回杭州,开始筹划他的下一步发展计划。

  五百块钱请来顶尖高手

  4年以后,马云以月薪500元请来了阿里巴巴第一位世界级的合伙人,这位出身于台湾一个律师世家,同时拥有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的高手就是蔡崇信。他在纽约有过两年的律师工作经验,后又在瑞典银瑞达风险投资部任亚洲部总裁。对于蔡崇信能够在阿里巴巴这个未来电子商务的世界领袖还处在萌芽期就加入进来,按照行为经济学的“锚定原理”有二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蔡崇信这粒闪闪发光的钻石主动要求同马云这个黑边牡蛎在一起,从此蔡崇信的定价体系就跟着马云走,就不是钻石价,而是黑边牡蛎的价格,尽管这种牡蛎非常罕见,但它卖不出钻石价。

  第二种解释是,蔡崇信与马云因为工作的关系,相处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马云具有杰出领袖的品格,而阿里巴巴则是一枚躺在黑边牡蛎里正在孕育的黑珍珠,如果这个黑边牡蛎能有纯净的海水和深海的礁盘,这粒小小黑珍珠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美最贵的黑珍珠。

  所以蔡崇信的胆识和眼光促使他行动起来,坚定地守护在阿里巴巴这颗最耀眼明珠身边,这是上天对马云、蔡崇信及阿里巴巴公司的眷顾和呵护。

  蔡崇信之所以会加入阿里巴巴,源于美国《商业周刊》对于马云的深度报道。在文章中美国记者是这么描述了马云事业的难度,他写到:进出口行业存在国界、关境、航运条件、专业知识、政策法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种各样的“壁垒”、“屏障”和“沟壑”,信息的流通极其不畅,由此派生出一个长得不能再长的“生产链”或曰“价值链”。

  从工厂完成产品或出口商收购产品开始,到收妥货款为止,出口方这一端要经过报关、商检、船运、保险、议付等环节,涉及报关行、商检局、航运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各种专业服务机构,进口方那一端照样也有一个类似的过程。这么多的环节将卖方和买方隔开了比地理上的十万八千里还远的距离。

  距离的远近可能还在其次,买卖双方怎么互相找到对方,却是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先决条件。物理学上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是直线距离。互联网突破了这个物理局限。有这么一个网站,它让世界各地的买方和卖方有了一个网上集市,买卖双方都不必远涉重洋,即可互相找到对方。

  美国人发现它了,以为它设在美国的硅谷,因为它最先的版本用的是地道的英语。可是它却偏偏在中国,在中国原来更多地以风景闻名的杭州;创办这个名叫阿里巴巴网站的人,是杭州电子工学院英语教师出身的马云。

  为了阿里巴巴网站的域名,马云费了不少心思。马云要的是一个全球讲各种语言的人都能熟记的名字。直到有一次在美国一家餐厅吃饭时,他突发奇想,找来了餐厅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知道,并且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

  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经过这个测试,马云发现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读阿里巴巴。”就这样,一锤定音,马云将“阿里巴巴”确定为公司的名字。

  1999年3月10日推出的阿里巴巴英文网站,不久就受到了风险投资的注目。蔡崇信一共二次到杭州探访阿里巴巴。第一次,主要听马云谈自己的想法。第二次蔡崇信带着他的太太来了杭州,三人在西湖上划船,蔡崇信突然向马云提出要加盟阿里巴巴的意思。

  他突然对马云说:“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当时的马云大吃一惊,他的心突突突突后又突突了一阵,他心里明白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来临,蔡崇信毫无疑问是马云和阿里巴巴最需要的人,但马云深深吸了口气控制住内心的喜悦说:“你到我这儿来,我养得起你吗?我这每个月可就500元人民币的工资,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果然,蔡崇信的妻子也不同意他辞去高薪的工作,放下已经吃到嘴里的肉去阿里巴巴创业,可是在她和马云谈过之后,她也相信了阿里巴巴日后将大有前途。蔡崇信的妻子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在妻子的支持下,蔡崇信毅然放弃上百万美元的年薪加入阿里巴巴跟着马云干,每个月的工资变成区区500元,1995年后就连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都能轻松拿到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