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银行(直销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移动社交……移动金融的版图正在迅速扩大,并成为银行业提升用户体验和强化差异化特色服务的重要角力点。而移动支付作为移动金融中重要的流量入口,无疑成为了商业银行关注和布局的焦点。
不过,尽管移动金融确实提升了用户体验,但新的风险形式也随之出现,相关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等都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考虑点。
移动支付成零售银行重要角力点
“使用手机银行的客户比例从2014年的21%上升到今年的55%,而使用网点的客户从2014年的92%下降到了今年的88%。客户更倾向于使用在线渠道办理高频率但是低价值的业务,如查询余额、转账汇款等。”日前,J.D.Power发布的2016年中国零售银行客户满意度研究报告如是表示。
总体来看,2016年客户满意度较去年有所提升,客户使用的渠道(包括网点、ATM、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越多,相应对银行的满意度也越高。对此,J.D.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表示,手机银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各种渠道满意度中,手机银行客户的满意度最高,远远超过其他服务渠道满意度。
从目前来看,除了现金业务,手机银行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金融生活的大部分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商业银行都开始布局手机银行,其路径一般先是由开通转账、汇款、缴费、信用卡等基本业务,而后再逐步发展到手机银行与相关商家合作,向用户提供移动营销、移动生活等特色服务。值得关注的是,在手机银行渠道用户激增的同时,移动支付成为商业银行全面发力布局的重点。
“我们都讲场景,实际上银行在场景面前是弱的,只能站在场景外面试图找一个缝钻进去,这个缝还很难找到,找到这个缝也很难钻进去。不光中小银行很难钻进去,大型银行都很难钻进去。所以有了移动支付,我觉得对银行来说,将来会是一个机会。”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贾凤军表示。
不过,贾凤军强调,移动支付竞争还刚刚开始,虽然支付宝、微信已经占据了一些先机,但是对于银行业来说,机会还是很多。“手机支付肯定会是一个趋势,银联联合民生银行推出300元以下免卡、一碰即付的体验,一个是优于现在线下的POS环境,另外是优于NFC手机使用率的问题。大规模推开可能还有一个过程,但是我觉得它跟可穿戴设备结合起来以后,减少了现金,提高了安全性和便捷性,而且300元以下,风险问题是可控的。因而,移动支付的趋势才刚刚开始,后面的趋势会是什么样还很难说。”贾凤军说。
风险控制仍为移动金融创新前提
实际上,从技术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的门槛并不太高,但无论是从事金融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商业银行,最后成败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于风险的经营管理能力。而互联网的开放特征给技术风险和传导性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此,浦发银行总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丁蔚表示,不同于传统金融专网专线的环境,互联网金融就好比是一张网,单点式的风险很容易借由这张网络进行扩张、传导,因而,这也会给企业的技术风险管理带来不同以往的挑战。
此外,对于极致体验的追求也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丁蔚表示,网络购物时一键下单的爽快往往伴随着相关的风险,但在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机构往往对于一些必要的投资者教育、风险揭示有所疏忽,甚至会把必要的业务审核环节删掉,最终的简化有可能会伤及到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极致体验与风险管理的安全平衡始终是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仅如此,目前基于数据挖掘的创新能力是互联网金融打造独有生命力的一个必由之路,这也是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金融创新思路的一个重要转变。但是单个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纬度也会相对单一,并且数据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验证的,而数据能不能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有效地流动和共享,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安全和效率。丁蔚坦言:“这些外部数据是否真实有效?我们是否能够就根据这些数据去作出风控的决策呢?我个人认为,目前业内还普遍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