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资讯
去哪儿会拖累携程多久?

从2015年10月开始算起,去哪儿并入携程已经一年多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携程的财报中,去哪儿的角色仍然十分尴尬,一直被媒体称为“拖后腿”的板块,这场原本看来是OTA界强强合并的联姻,现在却在影响携程的整体表现。

从合并的当年开始,去哪儿一直都是巨亏的代表,比现在的途牛还要更“任性”一点。2015年携程的净利高达25亿元,去哪儿当年是巨亏73亿元。这中间的对比显而易见。而直到现在,携程还在不断消化合并去哪儿之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就是著名的航空公司集体封杀去哪儿。在合并之前的几个月,因为去哪儿票务业务的混乱,航司收到多起关于旅客在去哪儿网购票引起的投诉,包括多收退改签费用、加价销售机票、未及时通知不正常航班信息等。航司抱团“暂停合作”,包括国航、南航、海航、首都航空等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集体封杀了“去哪儿”,关闭了其在去哪儿网的旗舰店。去哪儿的机票代理业务遭受重创。

在票务业务这块,合并之后的去哪儿并不能为携程带来有效的订单增长,反而需要携程出面收拾烂摊子,接管去哪儿的票务业务,整顿之后,逐步恢复和各航司之间的合作。在这块业务上,合并之后,携程并没有得到1+1>2的效果,反而一直在为去哪儿网的机票业务流失买单。直到去年10月17日,去哪儿网才与海航、国航、南航、东航等多家航空公司恢复合作。

并且,在合并之前,去哪儿在机票业务上的优势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依赖百度方面的流量支持,而合并之后,百度方面应该不会像是对去哪儿这样全力提供同等力度的资源支撑了。

第二,就是合并之后,去哪儿的核心团队大量流失,造成股价大跌,不少媒体甚至用“并购之后只剩下空壳”来形容去哪儿的价值。2016年1月份,CEO庄辰超宣布卸任之后,去哪儿网原CFO赵轶璐、原CTO吴永强、原COO 彭笑梅等的相继离职。对于外界来说,这个现象的解读就是,在灵魂人物庄辰超离开之后,携程留不住去哪儿的核心团队。要知道,在庄辰超离开之前,还在为自己的员工争取福利。去哪儿2015年全年净亏损近74亿元(11.335亿美元),其中仅第四季度净亏损就为50.910亿元(7.859亿美元),这部分支出,是庄辰超离开之前为去哪儿的员工争取到的最后一份利益,新的股票激励计划和同比例置换携程的股份通道。有这样一个前老板,对比并购之后来势汹汹要对组织架构大幅调整的携程,原来去哪儿的员工有抵触心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直到去年,携程还在支出并购去哪儿带来了股权报酬费用。去年携程财报披露相关内容表明,一季度携程总共确认18亿元人民币(2.85亿美元)股权报酬费用。该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合并去哪儿网的股权报酬费用以及和投资相关的一次性股权报酬费用。

并购之后的一系列合并动作,引发了去哪儿老员工的不满。动荡调整对于去哪儿来说,相当于重新洗牌。原无线事业群酒店业务线、目的地事业群、酒店及海外事业群合并为大住宿事业部,原无线事业群功能拆分到各个事业部和总部。去哪儿的高星酒店业务被并入携程,而去哪儿将会只负责中低端酒店业务的开拓,很快引发了去哪儿的酒店事业部员工的离职潮。

核心团队的快速流失,让去哪儿的价值大打折扣。所有原先的成熟模式被肢解。要等到新的团队稳定下来并能重新展现出产战斗力,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后续去哪儿的业绩来看,也的确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恢复期。

目前,去哪儿也在寻求和携程之间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最新的消息显示,去哪儿宣布要重新上线比价平台,不仅包括机票的比价和搜索信息,酒店业务也会覆盖。按照一般逻辑,在一个健康的销售模式里,上游资源方,下游渠道方,中间比价平台应该同时存在。而国内市场,在去哪儿转型综合性OTA之后,在比价平台这块还没有一家比较知名的平台填补空白。这次去哪儿宣布上线新业务,在业内人士来看,这是去哪儿要重回信息中介平台,避免和携程产生直接竞争,转变自身的“累赘”形象的一个信号。

而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原本依靠比价平台起家的去哪儿,在并入携程之后,失去了原本第三方的公信力,还能够被消费者信任,在携程的矩阵中发挥出原本的价值吗?

目前来看,重新上线比价平台还并不确定是否能帮去哪儿摘下“拖油瓶”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