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资讯
中国零售流通发展必须要过得三道坎


我国流通在改革开放前以批发为主导,从1990年代初引入连锁经营方式以来,逐渐形成了零售主导的格局。

2014年移动端用户首次超越PC端,线上线下两线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15年国务院对上海、南京、广州、成都、厦门、青岛、郑州、黄石、义乌9个城市实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2016年提出了“新零售”,零售的新技术与新模式在实践中初见成效。

但是,就我国流通产业的整体来说,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去年全年连锁百强企业与电子零售的销售额(实物商品的网络零售交易总额)两项合计仅为6.3085万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16万亿元中的占比为18.98%,还不到五分之一,“限额以上单位”的零售总额的社零占比,最近两年连续下降到了46.43%。可见,大企业不如小企业更有活力。

如何适应流通产业革命?如何提高流通效率?如何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场体系?这是我国流通新一轮发展必须跨越的三道坎。

(一)流通革命:从数据集合到智慧流通

经济学意义上的流通革命主要是指零售革命,都发生在国外。我国流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以重庆“四放开”与上海“六自主”为标志,经历了从内资到外资、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第二次以连锁超市发展为标志,经历了规模化、多业态、跨地域的发展过程;第三次以移动互联网为背景,经历了从电商单线发展到两线融合发展的过程。有四大趋势将对未来我国流通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即移动化、无钞化、自助化、智能化,但其核心是数据集合,方向是智慧流通。

从2012年的O2O开始到2016年的盒马鲜生以及阿里与百联结为战略联盟,再到2017年无人便利店实名购物,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数据聚合。数据集合的过程是一个从移动化、无钞化、自助化逐渐走向智能化的过程。2016年以来,小小便利店的无人化趋势为什么会在行业中吵翻了天?不是什么风口不风口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便利店是未来流通技术的孵化基地,这是流通的未来,大店投入巨大,先从小店开始试验。

有人担心我国的智能化水平及其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其实恰恰相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我国更有条件发展智慧流通,智能化还能优化政府管理职能与就业结构。原因是: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最多的方言、最丰富的生活、最复杂的流通、最多层的生活水平、最不可思议和意想不到的心理需求,所有这一切聚合以后,就是全球最最强大的消费数据库、语音数据库、购买行为数据库。当然,从数据到智能还需要有算法的创新以及强大的算力(芯片)的支撑,这一切我国也正在努力赶上发达国家。总之,一切为了数据,数据可以创造一切。这就是未来。如果没有数据集合,流通就不可能有颠覆性突破。

最大的市场、最热的渠道、最准的数据都来自最小的设备——智能手机。这种新常态,将成为恒常态,未来流通的基本格局一定是“线上为主”。这并不是说不要实体店,而是因为有了比实体店更便利的交易方式,可以做到交易在线上,体验在线下。选购商品在线下实现,但支付却在线上完成。这正如未来的电脑,只要保留一个可以折叠的显示屏,存储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电源线等等需要硬件支撑的东西都可以放在云端,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了,而网络也不会再那么昂贵。一切都在云端,技术会改变一切。以后的实体店根本不需要收银台,当然也不需要收银员,再也不需要坚持“进口要大,出口要小”的防损设计原则,完全敞开式销售,采用手掌动脉识别,无需手机,无需安装APP,扫手进店即可购物,拿了就走,无需结账,自动扣款。

流通智能化以后,也可以减轻政府服务国民的压力。数据化、智能化以后,一部分当前由政府承担的服务职能可以通过商业化运作来实现。如地面停车场,如今都是政府管理,一般是15-20个车位聘请配置一个管理人员,如今在上海闵行区,这一工作正在通过智能化停车管理设施实现基本的“无人化管理”。中国人多,靠人管人的办法始终解决不了问题,智能化管理是基本出路。更何况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劳动力会越来越紧张,智能化可以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单线、单维运作的传统模式终将会被被多线、多维运作的现代流通模式所替代,但新事物出现的速度总比老事物淘汰的速度更快,所以,在眼前往往感觉不到很多变化,有点像“温水煮青蛙”。

未来流通革命与从前任何一次革命都有所不同,过去是业态革命或组织革命,是从流通内部爆发革命。未来是技术革命,把消费者先武装起来,消费者首先实现了移动化、无钞化、智能化,然后倒逼经营者去适应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未来流通革命不是从流通内部爆发的,而是由消费需求与技术应用这两个外生变量引发的。流通业如果不能跟上消费者的步伐,丢失的不仅是顾客,更是未来。

(二)流通效率:慢功夫、硬功夫、快功夫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015年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会议上曾提到“流通效率”,阿里巴巴CEO逍遥子张勇在讲到新零售的时候也重点提到了“效率”两字。他们都点到了我国流通的本质问题,原因有两个:(1)生产效率是局部资源配置问题,流通效率是总体资源配置问题。生产效率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流通效率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这才是社会的本质关系。所以,流通效率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2)如果效率得不到提高,一切创新与变革都是海市蜃楼。以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根据2013年上海市商务委在制定上海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标准化菜场发展规划时公布的数据,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平方米年交易量在过去12年中提高了103.05%,2000年为1.97吨,2012年为4吨,这说明交易效率有明显提高,但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标准(每平方米年交易量10-20吨)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零售业界,几千家连锁店铺,每年还要亏损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这样的企业,效率到哪儿去?2016年全国121家零售上市公司,营收下降面达到45%,净利润下降面达到51%,营收与净利润双降面达到30%,亏损面也达到了10%。这一数据虽然比上年略有好转,但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30年前,效率主要来自于体制与机制的转换,也就是改革与开放;20年前,效率主要来自大胆与干劲,只要大胆地往前冲,就会出效益;10年前以来,效率主要来自向外学习商业模式,并结合本土消费特点,做一点点细微的改变,腾讯、阿里、京东以及其他一大批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司,都是“三合一公司”,即学习模式+创新变革+资本推动。但如今,该挖掘的甚至不该挖掘的都已经被“盗墓式”地挖掘出来了,提效的途径何在?

目前,制约我国流通效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有六个:(1)产销信息不对称,存在“牛鞭效应”,流通仍然停留在“惊险的跳跃”阶段,跳不过去的商人就只好“跳崖”,流通中的“库存”是影响效率的核心原因;(2)流通的待客等候成本比较高,需求与供给常常处于不均衡状态,即流通环节人财物的配置与顾客需求的时点、地点、痛点、痒点不匹配,由此导致的浪费是由经营模式、经营定位、经营方式、顾客服务等企业营销与管理问题所导致的,是影响流通效率的内部原因;(3)纵向与横向产业链之间缺乏合作甚至恶性竞争,不仅导致流通资源浪费,而且也使利润流失,这是影响流通效率的外部原因;(4)部分流通企业丧失底线与诚信,导致消费者对整个流通环境缺乏足够的信任,提高了交易费用,降低了交易效率,这是影响我国流通效率的心理原因;(5)流通规制尚需完善,管理方式尚需优化,什么问题该严管什么问题该宽容尚需厘清,这是环境原因;(6)流通方式与生产方式不匹配,流通的现代化并没有全面带动生产的规模化与标准化,作为中国流通基础的农产品市场尚未建立起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体系,这是产业原因。

从整个社会而言,上述六个方面就是提高流通效率的途径。但从企业而言,以下三个方面特别重要:(1)建立消费者的“品牌依赖”,这要靠商人们持之以恒的“守信积累”、“货源优化”与“服务到家”。这是一种“慢功夫”。(2)通过内部的整合与优化,外部的跨界与合作,从商业模式创新、商品服务营运两个方面提升流通效率,这是一种“硬功夫”。(3)流通应该与生产协同发展,去“惊险的跳跃”,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手段与智慧智造,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低成本、个性化定制服务。正如恩格斯所说: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相互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00页)。这是一种“快功夫”。

硬功夫是基础,慢功夫是核心,快功夫是关键。没有硬功夫这个基础,不成其为商人;没有慢功夫这个核心,就不可能持久;没有快功夫这个关键,就跟不上消费者步伐。

(三)市场体系:规制、效率、创新

高水平市场体系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规制与公平是基础,效率与创新是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对流通以及流通企业都特别重视。随着流通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商务部还选出了“流通20强”,重点跟踪,不定期检查,甚至召集企业当家人进京汇报,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从2005年起,政府对流通企业的风向标发生了急转,对企业的指责也越来越多。

随着互联网交易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传统的区域代理制分销体系会瓦解,而且流通的实质也将发生变化,传统的“商流”(商品价值的的转移)将变为“数据流”,而在传统流通体系中的辅助功能(如物流)则上升为关键环节,买什么卖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方式送达、多少时间送达。

随着消费升级与消费观念的改变,购物和娱乐渐渐分离,所以,打着“购物休闲误乐”的幌子去吸引消费者的办法,恐怕也越来越不行了。如今的消费者意识到:工作就是工作,购物就是购物、生活就是娱乐,并试图将购物与娱乐截然分割。他们不再眷恋环境嘈杂、人多危险、进出不便的大商场,利用碎片化时间,运用移动终端完成购物,把原来用于逛街的时间腾出来用于旅游、运动与学习。尤其是“玩着游戏长大”的新生代消费者,他们甚至连做饭的时间也省略了,尽可能把生活中那些琐碎的事情交给“外包”来处理,这一代人以及他们所服务的公司,越来越崇尚“服务外包”,由此将催生流通服务产业的细分化与专业化。

我国流通领域长期存在地域封锁现象,但这种现象由于互联网与高速公路网的发展而被冲破,互联网早已开辟“网上自贸区”,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比有形的自贸区更便利。有一个现象令人奇怪:企业运作已经内外贸一体化了,政府管理机构也实现了外贸与内贸的合并,但我国大学以及贸易专业居然还有内外贸之分,如“对外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

现代发达国家的流通体系是由健全的法律体系来支撑的,如店铺规划与审批、企业不良行为等,都有非常严格细致的规制。在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中,温州人阿雨在意大利一个小镇上开个小服装厂雇佣几个没有身份的“黑工”就会被罚得倾家荡产,使阿雨从此再也不敢雇佣黑工。营商环境决定企业行为,我国在这方面还很不完善。

在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国家,因为物品短缺,商品流通长期以来都由国家计划调控,但经济开放以后则又出现了很多管制的“空白点”。把流通主管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合并,也在组织上弱化了流通管理,对外商大量涌入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中国未来经济可能产生的安全危机,缺乏系统研究与应对办法。流通规制的形成没有经过系统思考,如《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的出台就是典型事例之一。该办法出台以后基本失效,于是就考虑制定更严格的《条例》来加以规范。有些管制办法,只针对大型企业,对多如牛毛的小企业以及传统企业则缺乏必要的规制,如马夹袋,超市早就实施有偿使用可降解马夹袋,但几乎在所有的集贸市场与标准化菜场,仍然在使用又厚又重又臭的马夹袋!再如预付卡,大企业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才能发卡,发卡收到的资金约有30-40%要存款在指定银行“存保”,但小企业则在随意发放各种代币券(卡)。事实上,出问题的往往不是大企业,而是小商户。也就是说:规制缺乏公平机制。市场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消费权益难以维护,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这是我国流通体系所面临的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流通的低效率和局部混乱,需要进一步通过立法与惩戒加以完善。

流通体系建设除追求效率这一目标外,还要考虑“创新”的目标。一个有效的流通体系,应该鼓励创新,给创新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扶持,从而形成效率与创新并驾齐驱的流通格局。

总之,通过规制,实现公平竞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良性机制,并使流通更有效率,更具有创新的活力,这是一个高水平市场体系的主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