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内容平台做电商的难点:如何处理业务的“重”和“轻”?
发布时间:2021-06-29 11:40作者:搞消费决策内容的点击:次
前几天在即刻刷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限于评论这个场景,随手简单回答了下。今天借这个问题,来聊聊内容平台做电商的难点1,业务的“重”和“轻”。
互联网平台可以说都在解决人(需求)和信息(供给)的匹配问题?内容平台是连接人和内容,电商平台是连接人和商品,蛮多方法论是通的。那我们就用电商的“人货场”来拆解这个课题,我认为“重”和“轻”的主要差别就在“货”(供给)上。
以工具赛道举例
例如汽车垂类赛道的违章查询App
人:要查违章信息的车主
货:违章记录
场:违章App
解决“货”的方式是:
1,产品+研发去全国各地的官方查询违章平台爬取数据(货)
2,产品+研发做一个比ZF平台体验更好的工具App(场)
3,用户(人)通过App查询上面的信息
嗯哼,这类App解决供给“货”问题,都不需要线下团队,线上搞搞就行。所以工具类产品,相对是比较“轻”的业务,例如汽车之家App3000+人规模,违章App100+人规模,上次看一篇文章好像说的是Notion,团队才20+人规模。
那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赛道
人:有Killtime/刚需需求的用户
货:内容/创作者
场:内容App
“货”怎么来?用户运营去内部或外部平台BD,内部BD,例如悟空问答去联系头条号作者来悟空发问答,熟手一天能引入5个创作者,4-5级账号周期需要久一些,难搞的账号聊2个月都有可能,外部BD就效率更低了,甚至有分分钟被其他平台封禁账号的风险。
但,和内容创作者谈判,终究还是简单一些的,因为几个点:
1,蛮多内容创作者是兼职,有主业收入;
2,内容多发一个平台,边际成本低;
3,内容定价相对模糊,不需要考虑复杂的供应链;
4,创作者约等于个体户,自己就能决策入驻平台与否;
5,可以纯线上沟通,敲定合作。
最后来看看交易赛道
人:有买买买需求的用户
货:商品/供应商
场:电商App
王慧文曾经说,产品的段位有5层:娱乐>工具>交易>ToB>ToG,为什么ToB排第四,因为要考虑供应链了哇。
电商平台的“货”,得线下一家家供应商去跑去谈判。哎,电商平台不是分自营和POP两种么,淘宝这种会不会比自营“轻”一些?阿里铁军、O2O的地推大军,他们是吃干饭的么。
我自己干过O2O平台BD和汽车CRM客户引入,结合电商平台经历,在和供应商谈判引入“货”的过程中,对比内容平台谈创作者,有几个难点,欢迎补充:
1,OEM、一批、二批层级多,找上游低价渠道难;
2,商品有定价,不同层级价格,品牌方需要考虑品牌溢价能力,不同渠道的利益分配,尤其是线下渠道,例如线上渠道常年特价促销,线下渠道还卖个鬼;
3,像有些同时涉及商品和服务的O2O交易还要考虑一笔订单中多个角色的利益分配问题;
4,平台和供应商是公对公谈判,各种流程,ROI评估,你懂的;
5,需要线下谈判。
小结
在搞定“货”这件事上,电商平台的成本/复杂度,是要比内容平台高很多的。
这也是为什么,内容赛道大多运营主导,电商赛道大多运营/采销主导,是因为“货”这块的复杂业务逻辑,都在运营/采销角色这里,需要什么内容/商品,什么是好的内容/商品,创作者/供应商的利益怎么分配,而产品通常就负责搭“场”。
当然,据我观察,有些平台,内容业务初期虽然由运营主导,因为有很多需要人介入的工作,但人总是低效的,边际成本高无法规模化的,所以后期逐渐由产品主导,将运营验证有效的策略产品化,推荐内容由人工>算法,运营的编制也在缩减,尤其是用户运营。我从招聘平台看,成熟内容平台的用户运营岗位在减少,最近面了一位字节的用户运营方向同学,也提到BD职能的用户运营编制缩减。
这也是最近面了一些内容/交易平台的产品,问他们职业规划时,想当业务负责人的原因,可以分管产品架构+更核心的运营架构。
注:文/搞消费决策内容的胡kk
文章来源:搞消费决策内容的胡kk
互联网平台可以说都在解决人(需求)和信息(供给)的匹配问题?内容平台是连接人和内容,电商平台是连接人和商品,蛮多方法论是通的。那我们就用电商的“人货场”来拆解这个课题,我认为“重”和“轻”的主要差别就在“货”(供给)上。
以工具赛道举例
例如汽车垂类赛道的违章查询App
人:要查违章信息的车主
货:违章记录
场:违章App
解决“货”的方式是:
1,产品+研发去全国各地的官方查询违章平台爬取数据(货)
2,产品+研发做一个比ZF平台体验更好的工具App(场)
3,用户(人)通过App查询上面的信息
嗯哼,这类App解决供给“货”问题,都不需要线下团队,线上搞搞就行。所以工具类产品,相对是比较“轻”的业务,例如汽车之家App3000+人规模,违章App100+人规模,上次看一篇文章好像说的是Notion,团队才20+人规模。
那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赛道
人:有Killtime/刚需需求的用户
货:内容/创作者
场:内容App
“货”怎么来?用户运营去内部或外部平台BD,内部BD,例如悟空问答去联系头条号作者来悟空发问答,熟手一天能引入5个创作者,4-5级账号周期需要久一些,难搞的账号聊2个月都有可能,外部BD就效率更低了,甚至有分分钟被其他平台封禁账号的风险。
但,和内容创作者谈判,终究还是简单一些的,因为几个点:
1,蛮多内容创作者是兼职,有主业收入;
2,内容多发一个平台,边际成本低;
3,内容定价相对模糊,不需要考虑复杂的供应链;
4,创作者约等于个体户,自己就能决策入驻平台与否;
5,可以纯线上沟通,敲定合作。
最后来看看交易赛道
人:有买买买需求的用户
货:商品/供应商
场:电商App
王慧文曾经说,产品的段位有5层:娱乐>工具>交易>ToB>ToG,为什么ToB排第四,因为要考虑供应链了哇。
电商平台的“货”,得线下一家家供应商去跑去谈判。哎,电商平台不是分自营和POP两种么,淘宝这种会不会比自营“轻”一些?阿里铁军、O2O的地推大军,他们是吃干饭的么。
我自己干过O2O平台BD和汽车CRM客户引入,结合电商平台经历,在和供应商谈判引入“货”的过程中,对比内容平台谈创作者,有几个难点,欢迎补充:
1,OEM、一批、二批层级多,找上游低价渠道难;
2,商品有定价,不同层级价格,品牌方需要考虑品牌溢价能力,不同渠道的利益分配,尤其是线下渠道,例如线上渠道常年特价促销,线下渠道还卖个鬼;
3,像有些同时涉及商品和服务的O2O交易还要考虑一笔订单中多个角色的利益分配问题;
4,平台和供应商是公对公谈判,各种流程,ROI评估,你懂的;
5,需要线下谈判。
小结
在搞定“货”这件事上,电商平台的成本/复杂度,是要比内容平台高很多的。
这也是为什么,内容赛道大多运营主导,电商赛道大多运营/采销主导,是因为“货”这块的复杂业务逻辑,都在运营/采销角色这里,需要什么内容/商品,什么是好的内容/商品,创作者/供应商的利益怎么分配,而产品通常就负责搭“场”。
当然,据我观察,有些平台,内容业务初期虽然由运营主导,因为有很多需要人介入的工作,但人总是低效的,边际成本高无法规模化的,所以后期逐渐由产品主导,将运营验证有效的策略产品化,推荐内容由人工>算法,运营的编制也在缩减,尤其是用户运营。我从招聘平台看,成熟内容平台的用户运营岗位在减少,最近面了一位字节的用户运营方向同学,也提到BD职能的用户运营编制缩减。
这也是最近面了一些内容/交易平台的产品,问他们职业规划时,想当业务负责人的原因,可以分管产品架构+更核心的运营架构。
注:文/搞消费决策内容的胡kk
文章来源:搞消费决策内容的胡kk